2025-10-19 由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布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9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结合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控现状,共同发布2025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倡议社会各界保持骨骼健康、促进全身健康的理念。
据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显著升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与骨质疏松症高位流行趋势相悖的是,广大群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度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急需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意识。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以低骨量、骨组织结构退化为特征的疾病,导致骨骼易碎、易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疾病。骨质疏松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
1、腰背疼痛: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疼痛会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当我们弯腰、起身、咳嗽或是大便用力时就会感到疼痛。
2、身长缩短、驼背:骨质疏松的人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变矮、驼背,这主要是因为前期的骨量丢失,长期以往就会导致脊椎椎体前部负荷过大,从而容易被压缩变形,出现驼背的情况。
3、易骨折:这主要是因为骨质的流失,导致骨骼的脆性增加,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骨折的风险。
4、呼吸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上面所说的驼背和脊椎过重负荷造成的。当脊椎后弯,胸廓畸形,便会使得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减少,从而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
1、疼痛: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活动受限:老年人骨质疏松导致身高变矮、骨骼变形等,使得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受限,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和运动。
3、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导致老年人长期卧床、活动能力受限,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4、心理负担:老年人骨质疏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1、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骨量流失加速,易患骨质疏松。
2、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男性在70岁后,女性在50岁后,骨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是女性下降速度更快。
3、家族史: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4、疾病: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乳腺癌、胃肠道疾病等,会影响骨骼的代谢和营养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5、药物: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糖皮质激素等,会使骨量流失加速,导致骨质疏松。
一、保持适宜体重:定期监测体重、体脂率、肌肉围度等指标,根据身体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保持适宜的体重。
二、均衡营养:建议通过合理膳食或钙补充剂增加钙的摄入,增加阳光照射、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维生素D补充剂,来保证维生素D充足。
三、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可选择“有氧+力量+平衡”相结合的多种运动模式,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减少跌倒风险。
四、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糖碳酸饮料等。
五、高危人群早筛查早防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对于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促进全身健康。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用于科普宣传,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