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露重,寒露养生注意养阴防燥

2025-10-11 由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布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10月8日

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过后,

昼渐短,夜渐长,

凝露成霜,寒意愈盛。

1111预览图_千图_编号73791912.jpg

寒露习俗

登高

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观红叶

寒露时节,秋风飒飒,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秋钓边

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喝寒露茶

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


寒露养生


1、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中老年人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朝盐晚蜜: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延缓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2、多吃山药、萝卜等“根”菜


山药既是中药,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补珍品。研究证明,山药中的B族维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数倍,矿物质中钾含量极其丰富。


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3、先调脾胃后进补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鲈鱼、鸭肉、莲子等。


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 但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当先调理一下脾胃, 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否则易使脾胃运化失常而生火、生痰、生燥,更伤阴。


对于平素脾虚者(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等),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气、和胃的药物。


对于胃火旺盛者(常常表现为胃中有灼热感、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应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对于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不妨适度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4、颈腰脚三保暖 适时添衣

寒露之后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但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


5、早睡早起 适量运动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6、调节心情,防抑郁

秋季临床上抑郁状态的患者明显增多,因此,在深秋时节,人们需保持良好心态,宣泄积郁之情,因势利导,培养乐观豁达之心,这也是秋季养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点。大家可结伴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适当调节心情很重要。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裕东路3号院    |    咨询电话:010-60407999
©2025 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7696号-44